在台灣常見的芒果品種,有三大類:
被稱為「土檨仔」的在來種,綠皮果小果肉纖維多,一般認為是荷蘭人據台時期引進。
民國43年,農復會引種考察團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愛文(Irwin),海頓(Haden),吉祿(Zill),肯特(Kent),凱特(Keitt)等五個品種,
台灣本土的農業改良成果,黃皮的巨大象牙型芒果「金煌」為代表性品種,由居住在高雄縣六龜鄉(今高雄市六龜區)的農民黃金煌於1966年以「凱特」與「懷特」兩品種雜交試種,1974年成功量產上市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種「香檨」,個頭比土檨仔小、圓身(土檨仔扁身)、果皮偏黃色(土檨仔熟時果皮轉深綠),可能是真正台灣本土品種。以及「黑香」(台語發音),成熟時果皮還是綠色並不會變色。「玉文」又稱為「紅金煌」,形狀與大小和金煌相近,但果皮與愛文同為紅色,口感也接近愛文。
台南市玉井區有愛文芒果之鄉美名,鄭罕池是台灣最早種愛文的農民之一。早期,中華民國農復會引種考察團到美國佛州考察,帶回四十多種新芒果品種,經試種、馴化7年後,選出最適合台灣的愛文推廣,玉井是其中之一。被譽為「愛文芒果之父」的鄭罕池,世居玉井,早年原本栽種甘蔗等作物,1962年決定轉種果樹,成為最早嘗試種愛文芒果的先驅。因栽培技術不成熟,又遭遇寒害,鄭罕池首批栽種的百棵果樹,隔年僅4棵存活,種到第3年才有收成。鄭罕池將種愛文技術傳授給有需要的農民,漸漸地,玉井愛文芒果面積增加了,奠定「芒果故鄉」基石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